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朱载堉 (三) |
发布于:2013/01/17 |
三、对乐器的研究 朱载堉以创建十二平均律和提出管口校正法而闻名,但他不仅是一个科 学家和音乐理论家,也是一位音乐实践家。其中最突出的,是他在乐器制造 方面获得重大成就。 朱载堉为了验证他的密率理论,特制了一架律准,即一个建立在十二平 均律基础上的弦定律器。在朱载堉之前,已有不少律学家制作了不同的律准 来研究律学,但以往的律准都是以三分损益律为基础的。朱载堉对它们作了 分析研究后,制造了一种新的定律器,它不仅在器具的表面刻有十二平均律 的数据,同时也刻上了三分损益律的刻度以资对照,将这种律学实验器推向 了一个新高度。更重要的是,这架律准既是调律器,也是世界上第一件建立 在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基础上的弦乐器,它可以发音,不仅解决了数据的精确 度,也可当作乐器使用。遗憾是,这件宝贵的律准的命运同它的理论基础密 率和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一起,被束之高阁,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为验证“异径管律”理论,朱载堉制作了36支律管。由于强调音律的精 确性和律管制作的精密度,他对律管的材料——竹管的选择作了十分详尽的 描述,如“大竹不堪用,惟用小竹长节者耳。”“甜竹最佳”,“新采湿竹, 使干极乃造,湿造则不佳”,等等。律管造出后,在实验时,有一个不可忽 视的条件:吹气要适当。朱载堉说:“吹时不可性急,急乃焦声,非自然声 也”。“吹律人勿用老弱者,气与少壮同,必不相协。然非律不协也。”在 这里,指出了吹气强弱对发音影响。它与现代科学知识是相符合的:当急吹 时,吹口处压强过大,管的另一端逸出的气流形成了涡流,而老弱者吹气不 足,吹口处空气压强过小,管的另一端甚至无气流逸出。这两种情况都对管的正常发音有影响。 朱载堉不仅用竹制作律管,还制造了铜质的金属律管,为了保证制造过 程中的准确性,他写了一份类似现代工艺流程的报告,其中对沙模、焙干、 浇铸、钻孔、抛光和截断等有关技术问题一一作了解释和交代。在当时技术 条件的限制下,朱载堉能做到这样严谨,是非常了不起的。 朱载堉还致力于古乐器的考辨,做了不少去伪存真的工作。他揭示了古 管乐器篪的开孔方法,并详细记录下它的形状、规范。中国古代的编钟在先 秦时期已经完备。其独特的形状和结构,使一钟能发出两个基音,悬挂方式 也便于敲击。但是,从宋代起,竟不知编钟如何造法,应取何种形状。朱载 堉曾对历代的青铜钟做过大量研究,再次证明“古钟扁而不圆”,“甬于架 上侧垂之,以便于击。”他还指出了钟的调音方法:“钟声清则去其厚,浊 则去其长。”这个调音方法也是符合板振动基本原理的。磬是一种石制乐器, 它的历史要比金属制的钟久远得多。但古磬的形状和规范从宋代起也失传 了,朱载堉在考察古磬和宋代特磬中,提出一组磬乐器不仅要别以厚薄,而 且要“别以大小不等”之说,他认为“宋制非也”。他的看法是符合中国早 期的编钟实际的。 在乐器制造上朱载堉作出的最重要成就之一是处理笙的调律。据现代学 者研究,朱载堉曾在笙点校上进行密率的实验。朱载堉所造的笙虽然由于演 奏不便,而且他极力推崇雅乐音乐,因而没有得到流传;但他的调律方法几 乎与我们现代的钢琴调律方法相一致。他的这些贡献,都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朱载堉在乐器学上的另一贡献是提出合理的乐器分类问题。传统的“八 音”分类以制作乐器的材料为依据。朱载堉认识到了这种分类法有归属不清 和不当之弊,而且不能明确表明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性能。他将传统的“八音” 为分三类,一类是“吹管乐器”,一类是“弹弦乐器”,另一类是“敲打乐 器”。这无疑是乐器分类法上的一大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