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潘季驯 (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潘季驯 (六) 发布于:2012/11/19
    六、潘季驯的治河思想
      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思想与实践有四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潘季驯紧紧地抓住黄河沙多水少,年内分布极不均衡的水文特点, 使治理的方略与措施建立在对黄河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潘季驯以前,除了公元1世纪初的王戎、宋朝的范百禄、赵君锡之外, 治理黄河的方针总是以治水为单一的目标。而潘季驯则认为不能把黄河同一 般性的清水河流等同地来看待,不能完全地采用适合于清水河流的方法来治 理黄河。
      潘季驯在他所著的《河议辨惑》中答复一些人的责难时说道:黄河自“兰 州以下水少沙多”,这是黄河的特殊性。他反复强调:“黄河最浊,以斗计 之,沙居其六。”甚至他还认为“伏秋则居其八。”      潘季驯正是由于基于以上认识,所以他反对把黄河分流,他认为:       “分流诚能杀其势,然可行于清水之河,非所行于黄河也。”
      第二,潘季驯主张利用水和沙关系的自然规律来刷深河槽,以求达到治 理黄河的目的。他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和淤滩固堤的思想都体现了这一点。
      明代中叶时,黄河泥沙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 对于解决泥沙问题的途径,见解却是极不一致的。当时比较普遍的意见,是 主张用人力来挑浚,或者是用原始的疏沙船来疏浚。
      潘季驯则主张利用自然力来治沙。他认为:黄河泥沙“不知几千万斛,…… 纵使其能挑而尽之,堤之不筑,水复旁溢,沙复停塞,可胜挑乎?”如果以 水来刷沙,则会“如汤沃雪。”而要利用水力来刷沙,就必须要坚筑堤防: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再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 必然之势”。      这就是著名的“束水攻沙”论。他阐述了利用堤防约束水流,提高流速, 从而来增大挟沙能力的道理:“黄河斗水,沙居其六。以四升之水载六升之 沙,非极迅溜湍急,则必淤阻。”而“堤固,则水不泛滥而自然归槽。归槽, 则水不上溢而自然下刷。沙之所以涤,渠之所以深,河之所以导而入海,皆 相因而至矣。”
     潘季驯不仅是主张通过筑堤束水来提高冲刷泥沙的能力,而且还提出来 利用清水注入黄河,稀释浑水,从而来提高水流的挟沙能力。他说,黄河和 淮河,一浊一清,“俨若泾渭”。“且所借以敌黄而刷清口者,全淮也”。 如果要失去了淮河清水的稀释、冲刷作用,而“止余浊流(黄河)一股,海 口必塞。”
      潘季驯又进一步提出来,利用黄河大水挟大沙的特点,淤滩固堤。他提 出建议,在黄河汛期将缕堤的适当位置开口放水进入滩地。“水进则沙随而 入,沙淤则地随而高”。他甚至设想,“二三年间,地高于河,即有涨漫之 水,岂能乘高攻实乎?缕堤有无,不足较矣。”他还试图用淤高的滩地来代 替原有的缕堤,并且保护遥堤。他称这是“与其以人培堤,孰若用河自培之 为易哉!至于人夫桩料,岁省尤为不赀,诚为上策。”
      潘季驯解决泥沙问题的思想有他的局限性,“束水攻沙”也尚未能从根 本上解决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当时水势横溃,徐、泗、淮、扬之间无岁不 受患,明朝的祖陵被水,也没有自消,但潘季驯的这一思想却在闪耀着科学 的光辉。
      第三,潘季驯强调治理黄河要有整体的观念,要有统筹的规划。他说:  “治河之法,当观其全。”他面对的是黄河、淮河和运可三者交叉在一起的 复杂格局,因而他的主张和措施总是把这三条河视为是一个整体:既看到三 条河各自的区别,更要重视彼此间的联系和制约。他的这一思想,首先反映 在他的《两河经略疏》中,以后又不断地进行阐述和发展。他把治理黄河与 治理漕运,治理黄河与治理淮河,治理黄河、淮河与治理海口,兴利与除害、 上游与下游等多种关系都联系起来,通盘来考虑,统一来规划。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他的总体规划思想,这就是:
       “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 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
      潘季驯的这一光辉思想表明了,在公元16世纪时期的中国跨流域的规划 思想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第四,潘季驯始终强调要从河情地势来出发,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和 科学技术水平出发来确定治河方针和方法。他在垂暮之年,即将告别河工之 际,这样阐述了自己治河方略的实践源泉:
       “臣自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以河事君父者,凡四伍矣。壮于 斯,老于斯,朝于斯,暮于斯。或采之舆情,或得之目击,或稽之以往,或 验之将来,水有性,拂之不可;河有防,弛之不可;地有定形,强之不可; 治有正理,凿之不可。”
      潘季驯所说的“采之舆情”就是作调查研究;所说的“得之目击”就是 作实地考察;所说的“稽之以往”就是吸取前人的成果;所说的“验之将来” 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主张和措施。      潘季驯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来谈,就是治理黄河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客 观规律出发,而不能够凭空来臆度,或者是穿凿附会。
      潘季驯的主要著作有《总理河漕奏疏》14卷,《宸断大工录》10卷,《河 防一览》14卷等。其他河工著作还有《潘司空奏议》、《河防榷》、《两河 经略》、《两河管见》等,但内容大多数是重复的。另外还有《留余堂尺牍》 等书信集,内容也有不少与治理黄河有关。
      潘季驯关于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措施,首先是直接反映在他给朝廷的河工奏疏当中。这些奏疏多达200余道,是潘季驯4次担任总河,长期的治河实 践及研究的呕心沥血的结晶。奏疏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从堤工技术到治理 黄河的行政,从总体的规划到一闸、一坝、一条制度的规定,几乎所有重要 河工问题的解决过程,都反映在他的奏疏中了。这些奏疏被后人编辑成《总 理河漕奏疏》14卷。      公元1580年,潘季驯的僚属曾把部分河工奏疏和别人给潘季驯的赠言汇 编成集,共10卷取名为《宸断大工录》,这本书是潘季驯的第一部治河书。
      公元1590年,潘季驯在《宸断大工录》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删改,辑 成了《河防一览》14卷。这本书最集中、最清楚地体现了潘季驯的主要治河 思想和工程措施,它的流传和影响也最为广泛。
      清代第一任河道总督杨方兴曾评价《河防一览》这本书说:
       “司河者略能记诵其《河防一览》中一二语,其所设施,便出人一头地。  (潘)公之功其旷世而难泯,公之名虽千载亦不灭矣。”
       《河防一览》这本书约29万字,精选了41道治河奏疏,其中首任和二 任时期的奏疏一道也没有收入。由这里可以知道,潘季驯认为三任总河以后 的奏疏更能代表他的全面主张。       《河防一览》全书的内容包括八个部分:
      第一,皇帝给潘季驯的诏书;
      第二,黄河图说;
      第三,治水思想;
      第四,河防工程的关键地点;
      第五,修守章程;
      第六,潘季驯本人的奏疏;
      第七,黄河源与黄河决口;
      第八,古今治河重要文献辑录。
       《河防一览》一书既全面继承了前人治河的主要成果,又系统总结了潘 季驯长期治河的新经验。它既是束水攻沙论的主要代表作,又是中国16世纪 河工水平、水利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此后300年的河工实践活动起 着指导性的作用。
      潘季驯最常说的名言,就是“未经身历,不敢妄言。”这句名言充分体 现了他尊重实际的作风。这种作风势必与天神观相冲突。所以他说,把治河 成败“归天归神误事最大”。他明确提出:“神非他,即水之性也。”人掌 握了水性,“天心”也会顺应人意。如果治河想靠上天来保佑,神灵来相助, 人的力量就无从发挥了。
      潘季驯还反对迷信书本和古人经验,他非常崇拜孟子的一句名言:“尽 信书不如无书”。      潘季驯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人定胜天的思想,是他治河能获得重大成 就的思想基础。
      潘季驯治河300年以后,国际水利界曾经对治理黄河下游的方略进行过 一些讨论。但是结果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 所提出来的种种治黄方案,并没有一种能超出潘季驯早已论述过的原则。
      本世纪30年代时,德国的著名水利专家H·恩格斯教授对潘季驯的双重 堤防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
       “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      恩格斯的这种看法说明,潘季驯在世界河工史上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潘季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科学家,也有 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譬如他反对打开张福堤,把泗州的洪水泄往 淮河的建议,认为“祖陵王气不可轻泄”,再如,他极力反对以改进航运为 目的的开胶莱河、通海运等建议,反映出他的保守态度,等等。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