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伽莫夫 (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  我要发布信息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伽莫夫 (四) 发布于:2012/07/29
    四、离乡
      1931年春天,伽莫夫回到了苏联。这一次气氛冷冷清清,和两年前第一 次回国时的热烈欢迎恰成鲜明的对照。一年前在哥本哈根,他曾接到秋天去 罗马参加第一届国际原子核会议、并向大会提交一篇关于原子核结构论文的 邀请。然而这就必须再次延长护照的时间,在这之前,他应玻尔之邀去挪威 旅行时已经申请过一次延期。在大使馆,苏联大使答应写信去莫斯科为他安 排。但结果几星期后大使告诉他,由于他在国外已经呆了那么长时间,莫斯 科方面希望在苏维埃教育委员会见到他,然后再次让他出国。显然,这时候 苏联国内在斯大林高压政策的影响下,对伽莫夫这位求学外国的科学家的态 度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在莫斯科,当他去教育人民委员会请求安排去参加意大利会议的旅行 时,他察觉到气氛与两年前截然不同。甚至在莫斯科大学的同学、朋友们也 都用迷惑不解的眼光看着他,问他究竟为什么回来。在那个时候,苏联的科 学与科学家已经成为政府对资本主义的西方世界进行斗争的武器。斯大林创 造出资本主义科学和社会主义科学的概念。于是伽莫夫这样的同西方科学家 保持密切关系的人就成了不受欢迎的人。
      同时,在科研领域,一切学科都必须置于一套僵化、教条的官方意识形 态领导之下,任何有悖于官方学说的理论、言行都将受到无情取缔,那些持 有这些思想的学者也会遭到残酷打击。在科学界有许多这样的著名例子。
      在物理学方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严禁传播,因为相对论否定了“以 太”,而“以太的存在来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太”这种在上个世 纪被普遍采用但未经证实的物质名称,现在早已经没有人使用了。苏联官方 的这种思想毫无理论依据,而在当时,伽莫夫勇敢地维护了爱因斯坦的学说, 写信嘲弄了官方理论家。而他也因此而受到压制。
      在这种情形下,他的出国愿望自然是不能实现了。他申请了10月份去罗 马的护照后,回老家敖德萨看望父亲。9月份返回莫斯科,正如他所预料的, 护照没有办下来。他一趟一趟地去护照办公室,得到的答复总是一样的——  “明天再来”。一直到罗马的会议已经结束,办公室的官员才让他在一份声 明取消护照申请的文件上签字。
      尽管罗马没有去成,伽莫夫的个人生活却因此而产生了一个重要成果。 他在一次次去护照办公室的期间,结识了一位年轻姑娘,她是莫斯科大学的 物理研究生,名叫柳波芙·沃克敏采娃,后来有了个外号“罗”(希腊文第 17个字母ρ的读音)。不久他们结婚了。
      不过他们两人都开始明白,他们已被钉死在苏联。玻尔因为伽莫夫没有 出席罗马的会议而有些担心,邀请他去哥本哈根讨论一些重要问题,而这次, 护照办公室以打乱大学的授课为借口,驳回了伽莫夫的申请。这以后美国密 执安大学的邀请也被拒绝了。
      于是他们下定决心,打算不惜以任何方式离开苏联。他们试图划船从黑 海到达土耳其,由于风浪太大而没有成功。他们也曾利用科学考查的机会到 北冰洋附近的极地村,打算从那里坐船越境到达挪威,但也没有成功。
      就在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希望的时候,忽然伽莫夫接到教育人民委员会的 一封信,通知他作为苏联政府的代表去参加国际索尔维原子核物理会议,会 期在当年(1933年)10月,地点是布鲁塞尔。伽莫夫简直不能相信眼前的事实,这意味着他可以轻而易举地离开苏联而一去不返。
     但这又使他产生了一种十分矛盾的心理,他感到自己并不愿意抛弃祖国 背井离乡,只要允许他出国旅行,与全世界科学家保持联系,他是愿意回来 的。可是另一方面,他不能接受那种声称“无产阶级科学”与“资本主义科 学”敌对的理论,他更不愿意因为自己在以太、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和染色 体遗传方面与官方权威所持的不同观点而被送进西伯利亚集中营。在科学与 祖国之间,他最终选择了科学,因为在任何其他地方,他都可以从事对人类 有益的事业,而留在祖国则意味着他无法再做出任何贡献,科学界也会失去 一位天才的理论家。
     经过这样的权衡之后,他决定出国。但这次邀请的只是他一个人,而他 不能把妻子罗一个人留下。在经过一番反复的申请和要求之下,罗终于如愿 以偿地得以与他同行。
     伽莫夫参加了第八届索尔维会议后,给美国密执安大学去信,询问1932 年他没能应邀前去的暑期学校邀请,能否改在1934年夏天。不久,他得到肯 定的答复。
     接下来去美国之前的这个冬天,他在居里夫妇的实验室待了两个月,然 后的两个月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最后又去哥本哈根与玻尔渡过了两个月 的时光。1934年初夏,他们夫妇俩人乘坐一艘丹麦小客船“美国号”飘洋过 海,抵达纽约。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