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尼乌斯(公元1859~1927年),生于瑞典乌普萨拉。1876~1881 年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物理,师从瑞典化学家克莱夫,1878年,获理学士学 位。1881~1884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师从瑞典物理学家埃德隆,1884年, 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讲师。1886~1891年,获瑞典科学院列特斯特德 奖学金,在欧洲游学。1891年,任斯德哥尔摩高等技术学校讲师;1895年, 晋升为物理化学教授;1897~1920年,任该校校长;1900年,被选为诺贝尔 奖金物理学委员会评委;1901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学院院长和瑞典 农科院院士;1905年起任诺贝尔物理化学研究院院长。1927年10月2日逝 世于斯德哥尔摩。 阿伦尼乌斯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原因主要是他在物理化学、免疫化学和 大气物理学方面卓有成就。他首次提出电离理论及光压在天体物理中的重要 作用的理论,并提出宇宙间的能量不断更新理论和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问 题。
一、青少年时代
同学们被斯万特·阿伦尼乌斯讲的有趣故事吸引住了,没有注意课间休 息的时间早已超过。他们听着同伴的叙说,不断地发出愉快的笑声。斯图尔 完全忘记了值日生的职责。他踮着脚,越过同学们的头顶向人群中张望着, 兴奋地挥着手,也跟着笑。
“值日生!”教师的严厉叫声打断了孩子们的欢笑。
学生们都噤声不语地立即奔回自己的座位。讲台前只剩下斯图尔一个人 了。他站在那里,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怎么,想挨打吧。”教师拿起一根细木棍,把它弯曲一下试试弹力, 于是,用力地抽打下去。
“林德堡先生,是我的过错。”斯万特喊道。
“原来是你呀。到前面来,现在该轮到你了!”
斯万特站着没有动,脸色煞白。
“快点!”林德堡不耐烦地叫着。
斯万特畏缩地向讲台一步一步走去。突然,他冲出教室,就一溜烟地跑 了。
他跑着跑着,由于疲劳和委屈而不断地喘息着。开始,他跑向他和他哥哥约翰以及家庭教师瓦尔斯特迈姆的住处,后来,他决定最好还是回到父母那里去。不知不觉地已跑到城外,斯万特稍稍放心些了,于是放慢脚步走着。 他的身后并没有人追赶,乌普萨拉城的轮廓逐渐消失在远方。亲爱的故乡维 克就在眼前了!
斯万特的父亲是一座小庄园的管理员。在斯万特看来,这座小庄园是一座攻不破的堡垒,在这里,他可以得到安全保障,免遭教堂学校严厉校规的责罚。
小斯万特到家时,只见到妈妈和姐姐吉格丽德。爸爸斯文·阿伦尼乌斯是傍晚才回来的。不久,焦急不安的家庭教师瓦尔斯特迈姆也来了。
“可找到你了,我和你哥哥找遍了全城。”
“坐下来歇歇吧,瓦尔斯特迈姆,”斯文·阿伦尼乌斯先生让他坐下。
“咱们平心静气地商量一下,斯万特的事怎么办才好。情况的确很严重。”
“我再也不愿到这个学校去了!那里尽折磨学生,什么知识也学不到。”
父亲不吭声,他明白,这个学校对于斯万特是不合适的。孩子具有卓异的才能,把他禁锢在教堂学校里才是真正的罪过呢。斯万特早在三岁时就识字了,尽管父母禁止他这样做。他时常留心地看哥哥约翰的作业。
一天,他爬到父亲的腿上,忽然开始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很响亮地读起放在写字台上的那本书来。大家都没有发现,小斯万特竟然把算法也学会了。
“再忍耐几个月,到时,我会到中学去给你报名的。”父亲对小斯万特说道。
“如果您到实科中学去给我报名,我就上学”。斯万特坚决地说道。
“进实科中学?”父亲高声地说道。“你怎么了,想当个军官吗?”
在当时,教堂学校的毕业生一般都进入文科中学,然后升入大学继续深
造。实科中学则很少有人感兴趣,人们认为它是二流学校,不值得去。
“今天,斯德堡老师把斯图尔打得半死不活,”瓦尔斯特迈姆说道,“您想想,斯万特是否值得留在那里!最好让他进实科中学,毕业后也能继续深造。我的几个同学也都是在实科中学毕业的”。
斯文·阿伦尼乌斯先生一向器重瓦尔斯特迈姆,他接受了瓦尔斯特迈姆的意见,决定把斯万特送进实科中学去。
翌年,斯万特成为中学生了。和他住在一起的还有约翰和瓦尔斯特迈姆。但是,即使是在实科中学,斯万特也并不觉得快乐。在发育上大大超过同龄人的这个孩子,上课时感到枯燥无味,常常同教师争论。他只对物理和化学感兴趣,但是,一直到与中学告别的那天,他也没有找到同讲授这两门课程的教师接触的机会。这几年的时光漫长得真是折磨人和难以忍受。
这时,阿伦尼乌斯一家已经住在乌普萨拉城了。斯万特的父亲被任命为大学的总务主任。他在城里购置了一所很大的舒适的住宅。瓦尔斯特迈姆也和他们住在一起。尽管约翰和斯万特已经长大了,瓦尔斯特迈姆却仍然充当家庭教员和训导员的角色。实际上,他是斯万特的朋友,而且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走上了大学的生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