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二三事 |
发布于:2003/12/03 |
20世纪70年代中叶,我在新疆第一汽车配件厂当了一名模具制造钳工。不知是一种醒悟,还是一种激情,我当时学习钻研钳工技术真可谓到了如醉如痴、废寝忘食的地步;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走完了本应三年期的徒工生活之路。在每天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我先后自学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机械零件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等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大学专业课程。那时,作为一名工龄不长的技术工人,对“设计”“革新”之类的名词,感到既新鲜又好奇,至于“发明创造”之类,则更是觉得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当改革开放进入8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新疆工学院的一位教师向我推荐了《发明与革新》杂志,从此我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渐渐地由好奇到对革新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注意观察、琢磨生产实践中一些有待改进的种种不合理的现状,很快地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 一个年产20多万支活塞的专业生产厂家,仅活塞铸造毛坯中活塞销孔歪斜一项引起的废品率竟高达15%,仅此一个环节每年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就达20万元之多。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终于找到了引起活塞毛坯销孔歪斜的根本原因是活塞外模与活塞芯模在配套使用中,其安装定位销所在的定位孔,由于采用仅靠手工划线打孔加工的落后工艺所致。多少年来,工厂一直流传着一句:“车工怕车杆,钳工怕打眼”的口头禅,所谓车工怕车杆,指的是车工怕车极易变形的细长轴的现象;而钳工怕打眼,最重要最突出的矛盾是孔的位置精度仅靠手工划线打孔而难以控制和保证的缘故。对于这样一个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起关键性定位作用的定位孔,仅仅采用一种毫无保障措施、随机盲目性极大的工艺方法,显然不能保证定位孔的位置精度,致使活塞销孔歪斜,产生大量废品。 “有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一经确定,于是,遵循机械设计中工艺基准应尽可能与设计基准相重合的原则,采用把活塞销孔基准轴线与直接决定活塞外圆中心位置的活塞外模型腔中心线相重合定位的工艺方法,精心设计研制了《活塞外模定位销钻模》,最大限度地减小和消除了积累误差,一经使用,不仅改变了过去每套外模芯模必须一一对号入座配套使用的状况,而且实现了任意外模芯模的互换通用,一下抹去了因活塞销孔歪斜导致的15%的废品率,活塞毛坯的质量合格指标直线上升,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我首次尝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也给后来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勇气和自信。1986年,在开发东风140活塞新产品过程中,镶嵌于活塞内部的防涨钢片上有两个矩形半圆孔需冲压加工,而矩形半圆冲头形状奇特,尺寸精度高,形位公差要求严,按照原先制定的技术工艺方法很难解决问题。 我经过观察、琢磨,一个大胆而又新颖的设想油然产生:打破“平面磨床仅仅只能磨削加工平面”固定常规模式,将本来与平面磨床风马牛不相及的万能分度头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万能分度头的特点,在操作工人精心操作下,成功实现了特种类型零件的加工。 80年代中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141汽车的更型换代,急需提供10万支活塞,但因活塞外圆槽岸上有7处03×45°倒角,采用手工单刀刮削加工,使得产品表面粗糙,波纹起伏,倒角大小不一,80%达不到技术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和厂领导心急如焚,我受车间和厂领导的嘱托,在一无图纸,二无任何参考资料,时间紧迫的条件下,边设计边改进,在师傅们的密切配合下,一种采用“钢球在双层V型轨道中微量滚动位移、自动跟踪找正,排刀一次完成七处倒角切削”的“活塞浮动倒角机构”研制成功。一改过去延续使用了30多年的落后工艺方法,实现了活塞倒角工序质量100%全优,将倒角工艺质量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档次。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国家重点项目的更型换代。 1988年我因工作需要调入新疆机械电子技工学校任教,一方面注重将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紧密结合,以自己搞技术革新的切身体会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勤于思维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探索创新。例如:针对现有活动扳手管钳存在的使用不便的缺点,设计成功了一种集同类产品优点于一身,性能优于、超越活动扳手、棘轮扳手、管钳、万用扳手和国内国外两项专利的楔紧式两用管扳手的“新型多用扳手”,日前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20多年中,我先后完成技术革新10多项,在国家级杂志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数项国家专利。受到各级政府授于的一定荣誉和奖励。饮水思源,我深深体会到,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与同志们的帮助,师傅和领导的培养教诲,与《发明与革新》的启发引导是分不开的。我决心以加倍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报答各方的关怀。(摘自《发明与革新》作者:王法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