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长大想当科学家”成为记忆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勿让“长大想当科学家”成为记忆 发布于:2017/04/1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不久前公布了2015年国际学生能力测试(PISA),结果显示,中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仅为16.8%,这一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的38%,也远低于该组织成员国24.5%的平均水平,这一数据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早在2013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也曾开展过类似调查。通过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32.3%的高中生将来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而美国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9.3%和44.6%。差距是顯而易见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童声齐呼“长大想当科学家”的记忆犹新,如今的现状却已令人警醒。
  那么,究竟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科学梦”?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孩子只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成人社会的现实。大多数孩子不想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突出反映了在社会认知度、认可度等方面,科研未被提高到应有的地位,反而随观念日趋多元化,滞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
  当然,“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早已是老黄历,但如今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待遇仍不完全令人满意。对此,需要予以重视,进一步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不过也应看到国家在提高科研工作者待遇方面已下了不少力气,近年来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相信今后相关效应会逐渐显现出来。
  当前亟待引起重视的是社会上关于科研工作的某些刻板印象。长期以来,科研工作被描述为艰苦、单调、寂寞等,难免让人望而却步。而且,科学虽被视为一种荣耀,但很少与生活紧密关联起来。应当想方设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科学最有趣”“科研最快乐、最有意义”的共识,乃至进一步形成“当科学家最幸福、最有价值”的认知。这就需要转变观念,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比如,在欧美国家,科研人士常常被设置为一些热门影视剧的主角,受到全民追捧,而在我国鲜有类似高质量的作品出现。
  再者,呵护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播下科学的种子,学校和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家长应帮助孩子开启科学探知的大门,不能开口闭口“别问那些没用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开发多样化的科学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应当树立一种观念:所谓“学霸”不单指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还包括对未知世界保有敬畏之心、探求之欲。 作者:王学义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