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展启示录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日本发展启示录 发布于:2015/06/18
    近年来,日本索尼、松下、夏普等电子巨头,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节节衰退,不禁让人怀疑日本企业的创新力。但是,去年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赤崎勇、天野浩因发明蓝色激光二极管(LED)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令外界再次对日本的科研水平刮目相看。不过,那毕竟是20多年前的发明。
  一边是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一边是获得科学领域的最高殊荣,到底谁真正代表了日本的创新力?什么原因导致日本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日本究竟还有没有创新力?
  在苹果和三星相互厮杀,纷纷推出自家旗舰产品并对簿公堂之际,日本电子巨头却面临更严重的问题——自救。
  曾几何时,索尼、松下、夏普、东芝、日立等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掌控着这个科技产业,产品质量和销量都远胜于美国竞争对手。而现在,这些公司却成为日本过去20年来苦苦挣扎做出选择以及创新力下降的代表,在消费电子和家电领域的光环在逐步消退。
  20世纪80年代,“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的电视广告曾红遍大江南北,不过,现在东芝已经关闭了它在大连的彩电工厂。东芝在中国的业务重点转向核电、火电、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蓄电池、医疗器械、电梯等更广泛领域。
  目前,在全球彩电、手机、冰箱、洗衣机和空调行业的排行榜上,日本企业已经不再名列前茅。韩国企业狂飙突进,三星、LG是全球最大的彩电供应商,三星还与美国苹果公司成为智能手机的霸主。中国企业也不断追赶,甚至实现超越,格力、海尔已分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空调和冰箱冷柜供应商,TCL、海信以及华为、联想则在分别冲击全球彩电和手机的前三强。
  日本企业正从B2C领域,逐渐向B2B领域扩展转型。松下从家电扩展至汽车电子、住宅能源、商务解决方案等领域,夏普将转向健康医疗、机器人、智能住宅、汽车、食品、水、空气安全领域和教育产业,索尼今后将强化手机摄像头等核心部件的发展。
  “严格地说,日本不是没有创新力,但日本的创新力在下降。”松下中国前副董事长张仲文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后继无人,年轻人不愿意干苦差事,早期在美国的实验室里有许多日本人,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来自中国、韩国和印度。
  另外,日本原来的工业基础好,但中国制造业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崛起,日本制造业出现空洞化。虽然通过海外投资,日本人维持了较高的生活水平,但是年轻人的奋斗激情不如老一代日本人。
  日本的企业文化比较保守,绝对服从的氛围影响了创新力。张仲文分析说,美国杜邦公司每年会拿出部分资金,允许研发人员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日本企业做不到。
  而且,“不能只做硬件,一定要做软件,日本企业在网络时代还没有准备充分。”张仲文说。比如,索尼的电子产品做得很精致,随身听、CD机、特丽珑电视曾独步天下,但是却在互联网时代,被“软硬兼施”的苹果公司凭iPod、iPhone后来居上。
  “日本的创新方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说。
  首先是医疗领域。索尼参股奥林巴斯后,双方联合研发医疗内窥镜,已在该领域占据全球80%至90%的市场份额;日立的核电业务有一种阳子技术,可精准地控制距离,准确照射人身上的癌细胞,不会伤害正常的细胞。
  其次是创能、蓄能领域。风靡一时的特斯拉电动汽车,电池是由松下提供的,松下还与特斯拉合资在北美建设一座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超级工厂;松下、三菱等还在研发氢燃料电池,今后一旦石油供应不足,日本的创能、蓄能技术将在全世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三菱电机发明了可涂沫式电池,将一种新材料涂到墙上,墙就可发电,涂到汽车上,汽车就可以发电,那么今后人身上穿的衣服也可以发电,多余的电可以并入电网。
  机器人也是日本着力打造的新兴领域。安川电机原来是马达、发动机的生产商,现在已成为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据陈言介绍,安川已经发明了一种可穿在身上的服务机器人。比如,原来一个人只能抱起30至40公斤的东西,穿上后就可以有70至80公斤的抱力,能够轻易地搬抬家中的老人。登山腿不够力,脚穿上这种设备,机器人就会帮助你登山。
  陈言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公司已从家电业摆脱出来,特别在医疗、能源、机器人领域实现突破,为下一步的盈利打下基础。
  “日本,仍然有创新力。”陈言分析说,一是日本已经完成资本积累。二是有学术积累,日本发现了问题,找全世界的高手来帮忙解决。三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积累。
  许多日本品牌虽然在中国民众心中早已跌落神坛,但日本人做事认真、细致、肯钻研,而且工艺水平很高。这些是日本还能保持创新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力倡导创新的中国值得借鉴之处。作者:王珍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