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渔:多角色演绎杏林人生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周小渔:多角色演绎杏林人生 发布于:2015/05/08
    周末下午六点,下班时间早已过去,湖南省儿童医院(下称“儿童医院”)门诊部一楼大厅里略显昏暗,各个收费窗口已经关闭,稀稀疏疏的几个人步履匆匆往门外走去。在外科专家门诊室里,普外科主任周小渔还在等一个患儿的检查结果。患儿的家长是外地人,来一趟长沙不容易,为了让他们早些得知孩子的病情,周小渔推迟了下班时间。
  在小儿外科工作近30年,周小渔对这种情况早就习以为常。还有一年就要退休,周小渔深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周小渔觉得有些不甘心,他要抓紧每分每秒来尽情演绎医生这个角色。
  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以周小渔不算太好的高考成绩而言,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在长辈的指导下,他选择了湖南医学院,想着“日后当医生,于公于私都有用”。进大学的第一天,周小渔把所有业余书籍、娱乐工具都送给了朋友,立志一辈子学医。
  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周小渔和几位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三年后才会正式开院的儿童医院。几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还兴冲冲地“参观”了正在施工的医院。在他们眼中,那里朝气蓬勃,是一片崭新的天地。在外进修的三年中,他们天天盼望着开院,回到“自己的家”。
  “回家”后,周小渔却发现自己进了“幼儿园”,当起了“保姆”。当时医院引入了一种名为“无陪病房”的先进医疗服务理念,即每个患儿之间用透明玻璃隔开,父母每周探望两次,由医院统一进行规范化护理。普外科的“无陪病房”里,住着约40个患儿,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周小渔的办公室就在病房前,每个玻璃间的情况可以尽收眼底。病情最严重的孩子放在最前,周小渔需要时时观察里面的“风吹草动”。每到吃饭时间,医生、护士总动员,给孩子喂饭后才轮到自己。全天24小时待命,任何时候孩子的病情恶化,主管医生第一时间要赶到现场……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不会选择学医。”回忆过往,周小渔有一种角色错位感,“我可能会成为一名好老师或是气象员。”但即使如此,自觉入错行的周小渔仍然努力地在成为一名好医生的人生轨迹上前行。
  1999年9月,周小渔进行了儿童医院第一台腹腔镜手术,当时只有北京、广州等少数几家医院使用该方法。第二年,周小渔率儿童医院手术组在湖南国际腹腔镜研讨及手术演示会上表演腹腔镜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取得圆满成功。为了使这种先进的手术方法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从2001年开始,儿童医院每年举办一期小儿腹腔镜手术学习班,周小渔既是项目负责人,又是主讲老师。现在,他的学生已遍布全国……那个曾经懵懂的年轻人一步步担起了重任。
  2003年,周小渔晋升为普外科主任时,当年与他一起分配到儿童医院的同学中,比他年资高的都已离开,只剩他成了“老大”。坚持下来的“老大”后来成为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是全国23个常委之一。“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认可,我最终的选择是对的。”
  和周小渔共事多年的老同事都喜欢叫他“周师傅”。腹腔镜出毛病了,图像不清晰了,“找周师傅来看看”;新生儿用的恒温箱温度不稳定了、灯不亮了,“周师傅两下就修好了”;医生手上的机电设备越来越多,灌肠仪、腹腔镜机器臂、电脑输液棒等新设备不会操作,“去问周师傅”;外科要采购新仪器了,“叫周师傅来把关”……比起设备科的维修人员,“周师傅”在普外科更吃香,因为他既是医生,又对每一台设备都了如指掌,还喜欢“动手”,平时就是一个“机械狂人”。
  装收音机、修电视机、收购二手录像机,鼓捣这些无线电装备是周小渔平日里最喜欢的事。小学时,他的收音机就是自己组装的。现在,他从网上买来各种元件,一个晚上就DIY出一台简单的收音机,然后拿起耳机收听节目,乐在其中。别人不要了的老式电视机、录像机等,他都买回家,一台一台的修好,光是修好的录像机就有30多台。家里还有一间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周小渔心爱的“小玩意”。
  虽然不倡导医生像他这样“不务正业”,但周小渔认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掌握相关领域的更多知识。如今的医疗器械越来越多,CT、磁共振等先进仪器都由外国人发明,而我国却严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医生想用热的方法杀死病人体内的肿瘤细胞,没有其他知识,就只能通过输入热水、酒精、药物等简单方法来实现。但先进的仪器可以运用微波原理,比较精准地把肿瘤‘煮熟’,肿瘤细胞就被杀死了。”周小渔说,“这些先进的想法都是由医生提出,由工程师来实现。若知识面不够,那我们就会永远停留在过去,止步不前。”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周小渔不断学习机电知识,并在国内首次与机器人合作进行小儿腹腔手术。这台名叫“伊索”的机器人是2001年从美国引进,完全听从预先录制的主刀医生的声音指令,不受外界杂音干扰。“前进”、“后退”、“左移”、“右移”……在周小渔的指挥下,“伊索”又快又准地完成了数千台高难度手术。“与人类相比,机器人医生的双手稳定性更好,可以任意移动,还具有自动记忆功能,能轻易在各个解剖位置准确定位,突破了传统腔镜手术中医生没有深度概念的弊端,真正做到三维观察。”对机器人医生,周小渔竖起大拇指,“更为神奇的机器人医生已在国外投入使用,它们能过滤掉人手的抖动,任意做出旋转等人手不能操作的动作。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湖南省就能远程控制世界上任意角落的机器人。”
  此外,周小渔也常给手术中需要的小工具“升级换代”。在给患儿进行腹腔镜下疝气手术时,需要使用一种穿刺针,但市场上的产品太过粗大,并不适用于儿童。于是,周小渔将麻醉穿刺针稍加打磨便派上了用场,粗细只有原来的1/3,成本也只需几元钱,而市场上的专用产品价格高达上千元。“每个临床医生都要会做这种小改进。”周小渔表示,“有什么问题自己最清楚,也只有亲手去改进才能最合心意。”
  在小儿外科领域,全国只有《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和《临床小儿外科杂志》两本国家级期刊。作为《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的创始人和主编,周小渔看着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交流平台。
  2000年,周小渔作为杂志筹办组成员,负责去新闻出版总署跑刊号。但周小渔的热情却被“泼了冷水”。“湖南的小儿外科又不是最强,连北上广都没有办杂志,你们凭什么办?”周小渔的回答有理有据:“全国的儿童群体那么大,医生这么多,我们非常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需要一本和实践结合更为紧密的杂志。而且我们有热情、有经济支持。至于为什么是湖南?我们医院虽不是最强的,但湖南人办杂志是很厉害的!”
  几经周折,《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终于在2002年初出刊。杂志的定位是服务于临床,普及小儿外科知识,不仅有论著、综述、疑难病例讨论等传统栏目,还设置了“述评”,每期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对某一领域的最新动态、热点做系统阐述。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杂志还不断开创新栏目。“省级儿童医院之间经常开会交流,医生对最新的、主流的治疗措施都比较了解。但基层医院、综合医院没有专业的儿外科,医生为孩子做手术时所采取的措施也许还是学生时期学到的,知识没有更新,措施也很落后。”周小渔介绍,“为此,杂志设立了‘手术演示’栏目,把经典的手术案例做成图解,每一步怎么做,图文并茂。这对大家都很有帮助。”
  找准定位的《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很快受到业内的欢迎。2006年,杂志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网络版的点击率达数十万,编辑部也经常接到投稿或交流电话。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更是杂志的忠实读者,每次来湖南,他都要去编辑部瞧瞧。他还给杂志投稿,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亲自画图,讲授小儿临床上的新知识、小技巧,进行难点解析。近年来,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杂志还陆续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外媒体数据库纳入,便于国外同行检索查阅。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爱玩机械、热心于办杂志的周小渔始终坚持的是绝不脱离临床,不让自己的手生疏,只要有需要,小手术也要亲自上场,他希望“再做十年,把手术做到70岁”,用自己的一身技艺守护更多孩子。作者:李瑚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