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诊治之痛 |
发布于:2014/12/24 |
“冰桶挑战”让公众认识了“渐冻人”这个发病率只有十万分之五左右的罕见病患者群体。其实,这样的罕见病患者群体还有约7000个。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率,罕见病带给患者的是罕见的压力。在我国,他们面临着诊疗难、吃药难、保障少等诸多困难。 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让“渐冻人”被大众熟悉,而这仅是众多罕见病之一,我国正有近1680万罕见病患者期待得到治疗。11月5日,在第二届世界罕见病大会召开之际,国内首家为罕见病患者提供专业咨询医疗服务的网络平台——博士360网站正式上线,该服务平台旨在为罕见病人群及病因不明患者提供免费的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检测服务。 博士360的诞生为罕见病人群带来了希望,而更加完善的法规保障才能彻底改变国内罕见病“诊不了、治不起”的困境。 有的孩子骨头一碰就骨折,有的孩子全身都是白色的,有的孩子不能摔跤,一摔跤出血就很难控制,有的孩子全身肌肉萎缩无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至1‰的疾病。至今全球确定的罕见病病种已增加至7000余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 罕见病80%以上与基因缺陷有关,只要有生命传承,就有发生罕见病的可能。据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主席、加拿大国家卫生研究所所长保罗·拉斯科介绍,截至2013年,全球已找出了3200个与罕见病有关的基因,比2010年增加了800个。而个人的基因中平均约有7至10组基因存在缺陷,一旦父母双方存在相同的缺陷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上罕见病。约有半数的罕见病在婴儿出生或儿童期即可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很高。 在中国罕见病发展中心整理出的269种罕见病名录中,比较常见的有24种,包括俗称“渐冻人”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俗称“瓷娃娃”的成骨不全症、俗称“月亮孩子”的白化病、俗称“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的苯丙酮尿症,以及地中海贫血和鱼鳞病等。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我国各类罕见病患者超过千万,发病率最高的白化病主要发生在16至40岁人群身上,患者超过100万人;渐冻人群体估计有20万,瓷娃娃人数超过10万…… 对于罕见病患者及其亲属而言,患病不仅意味着身体的痛苦和煎熬,还要面临各种治疗困境。 今年49岁的任志芳是一名戈谢病患者,戈谢病也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约为50万分之一。简单来说,这种病就是身体缺乏新陈代谢所需的一种酶,结果导致这种酶的作用物无法排除,堆积在脾、肝等器官。据了解,戈谢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亚于癌症,由于属于进展性疾病,在病人的余生里,肝、脾、骨骼、肺甚至脑都会受到病痛的侵袭。戈谢病的治疗费用非常高,每个月需要近40万元,而且需要终身服用药物。 罕见病很少有对症的特效药,在当前累计发现的约7000种罕见病中,其中仅有不到5%能得到有效治疗,可治愈的不足1%。而在中国目前大约1680万罕见病患者中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比例则更低,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可能存在更多尚未得到明确诊断的疑似罕见病群体。此外,由于罕见病发病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关,多数罕见病治疗起来费时费力,且费用高昂。如治疗瓷娃娃的针剂要数千元一针,法布雷病一年的治疗费需要20多万元,而黏多糖贮积症每年所需费用高达100多万元。 然而,在国内大部分地区,治疗费用惊人的罕见病并未纳入医保范畴,而部分被纳入医保的治疗药物大多只能报销部分比例。在中国上市的130种罕见病用药中仅有57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可以全额报销的仅10种。很多罕见病患者由于无力承担长期治疗费用,只好放弃治疗。 除了无力医治,不少罕见病患者还面临用药紧张甚至无药可救的窘境。就在今年,一批患有“卡尔曼综合征”的罕见病患者们反映,一种能维持他们男性性状的名叫“HCG”的药品不再能轻松买到。据生产药企表示,由于生产原料价格上涨,该药生产和维持的成本价太高,超过了国家基本药物的中标价格,以致无法持续生产。 由于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小、研发成本高等因素,国内很少有制药企业进行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因此这些药也被形象地称为“孤儿药”。目前全世界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几乎均由发达国家研发,这些药物要进入中国面临重重难题。如严格的临床试验要求不少于三百例病人。“而一种罕见病,可能全国就只能找到一两百人。”一家医药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临床试验成为绝大多数罕见病药物进入中国的障碍。与此同时,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罕见病药物研发的企业,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易八闲认为,这一小众市场无法增加企业生产罕见病用药的意愿,现阶段罕见病用药的政策仅仅停留在药物安全的监管层面,缺乏激励效果。 事实上,国外药企也同样一度出于利益考虑不愿意投资研发孤儿药,但相关的立法扭转了这一局面。1983年美国通过了《孤儿药法案》,规定药企开发罕见病用药可快速审批并获得7年独家销售权,临床试验费的50%可抵减税额,设立专门补助和研究基金等多项政策优惠措施。这一法案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孤儿药研发。该法案实施前,美国仅有不足10种罕见病药物上市,而到2012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监督管理局登记的罕见病药物已达452种。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孤儿药政策。 多年来公众对罕见病认知度有一定进步,但有关政策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对罕见病官方定义的缺失,直接导致相关法律体系和保障制度无法建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讲师邓勇建议,为了保障罕见病患者的权利,应该颁布罕见病防治法,建立罕见病特种医疗制度,使罕见病防治工作有法可依。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在法律文件中明确罕见病认定标准。没有具体明确的认定标准,罕见病患者统计无从谈起,权利无法保障,医药费用无法报销,罕见病的防治工作也就等于失去了基石。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还建议,尽快将罕见病纳入医保,相关药物进入可供报销的药品清单;鼓励医学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罕见病开展调查和研究,自主研发罕见病防治的药物和食物;以国家补贴的方式选择若干制药厂生产罕见病的必备用药,并实行国家定价;同时,应广泛开展罕见病防治知识教育,对罕见病群体进行特殊教育,通过基因检测和科学育儿,尽可能阻绝罕见病的家庭遗传。(本刊综合)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