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讲座学生睡觉谁之过 |
发布于:2014/12/04 |
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良镛院士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作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成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在讲座上“睡倒”的学生并非多数,但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并引发争议。有的微博在转发时评论道,“其实不论是否自愿,即便内容枯燥,传达出来的希冀却是真切的吧?起码要做到对场合的尊重,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年轻一代应该反思:不修身,何以修学业?” 此情此景的确让人不是滋味。何况吴院士已是92岁高龄,是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新入学的研究生们总该有起码的尊重吧?而且报告的时间只有短短35分钟。因此,研究生们的这一睡,不但引发了“不修身,何以修学业”的质疑,也让主办方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能邀请到吴院士这样学问、学风俱佳的科学家,宣讲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确实非常难得。但根据一些报告会的举办惯例,不管报告内容听众是否感兴趣,确保报告会的上座率,几乎成了报告会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因此,发票、组织听众、考勤等,就成了报告会的一项重大工作。很多时候,决定一场报告会举办效果的,不是报告会内容本身有多精彩,而是上座率是多少,至于这些被组织来的观众,是否出于自愿,是否对报告内容感兴趣,就不是主办方的关注重点了。 按理说,以吴院士在学界的影响力,他出来作报告,应该会有各界人士自发前往听讲。如果面向社会发布该报告会消息,在高校云集的北京,恐怕会一票难求。比如南京有个已经举办了10年的“市民学堂”,每次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能容纳1200多人的会场每每挤满了前来听讲的市民。遇上较有名气的专家学者,会场的走廊甚至讲台上都坐满了市民。如果吴院士能在“市民学堂”上作报告,现场的火爆可想而知。是“市民学堂”的报告场场精彩?还是主办方组织有方?或是南京市民比北京的研究生更“修身”? 南京“市民学堂”和其他的一些报告会之所以受欢迎,是前往听讲的市民对于报告会有选择权,他们前去听讲,固然是冲着专家学者的身份而去,但更多的是冲着自己感兴趣的报告内容而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主动选择听报告的人来说,因兴趣而选择花时间听报告,尊重自己选择的同时,自然会尊重场合、尊重作报告的专家学者。相反,如要被动听报告,他们的意愿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也就不太可能配合主办方尊重会场、尊重作报告的嘉宾。 因此,对邀请院士作报告这样的事,主办方切勿仅仅一片好心,不能单纯追求现场观众座无虚席的效果。一场报告会的效果应体现在报告人和观众双方的心灵交流上,体现在双方的互动和共鸣上。如此,哪怕会场只有寥寥数人,只要能让他们获益,这样的报告会也是善莫大焉。作者:宋广玉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