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郭守敬 (二十四) |
发布于:2014/12/04 |
他的设想是这样的:离大都不远,昌平县东南的神山(今凤凰山)脚下, 有较大的泉水,名叫白浮泉 (今龙泉)。把这股泉水先引向西流,沿西山东 麓折而向南,汇入瓮山泊。再从瓮山泊出发经原有的高梁河上游(今长河), 从义和门 (今西直门)北的西城墙下流进大都城,蓄入积水潭,尔后再从积 水潭引水南流,沿皇城东城墙出南水门,注入已废弃的金代运粮闸河,一直 东下流往通州。地势相差过大的地方,可以设闸门调节。这样,一条新整修 的河道就可与原有水系联接起来,南来的粮船就能直抵大都城了。 正在着急的忽必烈看了郭守敬的奏章,大为高兴,说:这事应该赶快办 起来!于是这年12月重新设立了都水监机构。规定它执掌“治河渠并堤防、 水利、桥梁、闸堰之事”。早年的都水监只有六名主要官员,这时扩大为八 名,高源任都水监。次年正月初,忽必烈又派郭守敬以太史令原职,兼职主 管都水监事务。治河工程开工那天,忽必烈为了突出他对浚治运粮河工程的 重视,特地命令自丞相以下的所有百官统统都到工地去参加劳动,作为倡导。 这些高官厚禄的人,对治河工程和劳动,原是什么也不懂,因此,忽必烈又 规定一个个都要听郭守敬的指挥调度。由此可见这次工程对元朝封建统治的 重要性,以及郭守敬在河工水利方面权威性了。 这次重新整治运粮河,从水源的开导到河床、闸坝的浚挖、设置,整个 工程的经过大致犹如下述: 首先针对原由高梁河引入闸河的水量不敷航运所需,必须另找较丰沛的 新水源这一关键,郭守敬在沿西山一带的天然泉水水源中,找到了大都西北 相距六十里的昌平县东南白浮村神山脚下的白浮泉,水量比较充足。新水源 找到后,他在规划中为什么不东南向把水径直引往大都,而是先使水道西行, 再转而往南,然后折向东南到瓮山泊呢?设计这样一条迂回曲折的路线,原 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北京西面的西山,自今妙峰山、香山、玉泉山至石景山、南山,一 路上到处都有零股泉水和伏流。新开河道依山脚折向南行,昌平附近还有王 家山泉、虎眼泉等,沿途又经县南的双塔河、孟村一亩泉、泄水河、萧家河 及玉龙泉等处,可以拦截各处山泉,使水量更加充足。这些水又是较清澈的 泉水,不至于很快地沉积泥沙,淤阻河身。 二是这样可以适合地形,使河床有较平缓的坡度。因为神山泉的标高, 按现今黄海零点起算,约在+60米上下。大都城的西北,标高近于+50米,高 程相差十余米之多。城北南部则下降到略超过+40米。近年来在北京西直门 处,对元代和义门瓮城的发掘表明,地面标高古今稍有变易,但相差并不太 大。如果新渠径直取道辟向大都,那末先要在短短的20里内,下降到标高低 于+40米的沙河河谷。然后又在中间上升到+50米的高地,随即再下降到标高 约为+40米的清河河谷。而在抵达大都城以前,还得上升好几米,才能进城。 这样的高低起伏,两处的河谷的高程甚至低于大都,不但水流难以导入都城, 而且会在中途沿两河河谷顺流东去,最后泄入榆水(今温榆河),大都城就 落空了。 倘使河渠自神山先向西行,然后南下,渠水便可绕过比较复杂的河谷地 形,大致沿着50米的等高线平稳地一路顺流向南。中间局部台地地势稍高。 瓮山附近的标高,亦是+50米。而且汇集了山旁的泉水,水量增加,下段的 渠道,便可利用原有的河身。所以,兜了这么一个圈子,可以较有把握地保 证运粮河和大都给水工程所需的水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