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要拼“智”造 |
发布于:2014/10/30 |
不久前,全球知名市场调查机构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显示,三星、苹果依然位居前两位,但以华为、联想、小米为首的一批中国智能手机厂商份额迅速增长。联想更是首次超越三星,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出货商。 虽然不同机构发布的数据有偏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智能手机品牌正在缩小与三星、苹果的差距。促成这一变化的,首先是国产手机性价比的优势。智能手机在经过数年的技术革新后,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上,创新空间日趋减少。与此同时,显示屏、芯片等手机制造的核心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掌握,制造门槛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厂商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就显现出来。 与过去的低价策略不同,华为、中兴等国产品牌也开始了精品战略,且同等配置价格仅为三星的近一半。消费者慢慢回归理性,国际品牌溢价能力变弱。同时,高端市场逐渐饱和,重心转向主流和入门级产品,而应对这种转变,正是国内厂商的特长。比如联想正是依靠抓住这一转向机遇,在电脑市场超越戴尔、惠普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商。今年初,联想又以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正是希望将电脑方面的经验移植到手机上。 国产品牌的兴起还得益于营销模式的创新。以小米为代表,包括华为、中兴等手机企业纷纷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思维,与电商合作、做抢购、争取“粉丝”,这些社会化营销的形式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取消了中间商环节,大大降低了整体成本,从而使生产企业将有限的精力和财力集中到产品的研发和营销上。这些方面的变化,是依靠运营商等传统渠道赢得市场的国际品牌始料未及的。 由于成本控制的优势、有效的营销手段以及不断提高的品牌认可度,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华为、联想等手机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也将在全球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过去,我国利用成本控制的优势,在电视和电脑领域的产量站到了世界前列,类似的情形或许又将在智能手机领域上演。 但不得不承认,国产智能手机的崛起依靠的并不是技术创新,制造工艺、芯片和核心元器件等方面的供应量和供应周期仍然受制于人,依旧处在产业链末端。更大的隐患是,国内企业似乎对未来产品的发展方向并不清晰。目前,智能手机技术形态创新虽然陷于停滞,但不可否认电子信息依然是一个“技术创新”引领的行业,一旦有革命性创新或突破,旧的体系就将被颠覆,到那时,我们又只能眼巴巴看着人家“吃肉”,自己“喝汤”了。 所以,国产智能手机产量增长,先别急着骄傲,相反,应该有更多的忧患意识,苦练内功,将未来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潜力。否则,追踪别人的步伐,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充其量只是世界制造工厂,成不了“智”造工厂,更不可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作者:喻思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