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万亿市场呼唤专利总动员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工业机器人:万亿市场呼唤专利总动员 发布于:2014/10/23
    走进汽车生产车间,只见各种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行。而在各大卖场,也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清扫机器人、机器人玩具等。以前只能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看到的机器人,如今正从银幕中走出来,真实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2013年,我国工业用机器人购买量再上新台阶,超过3.6万台,首次并且以“大比分”超过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购买国。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专利布局?制约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又该如何去突破?
  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机器人课题组(下称“课题组”)发布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专利分析报告》称,目前世界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每万名员工拥有55台,而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仅为每万名员工23台,远低于发达国家。课题负责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光电技术发明审查部部长崔伯雄说:“依此推算,如果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则意味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达到天量级。”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机器人价格下降等因素,预计未来1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达7200亿元至18000亿元。
  巨大的市场预期吸引了国外主流机器人厂商加紧对中国市场进行布局。2006年,瑞士ABB公司将机器人业务全球总部迁至上海,同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2013年,日本安川在常州的机器人工厂投产,年产能达12000台。包括ABB公司和安川公司在内,日本发那科、德国库卡等4家巨头目前已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70%。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及欧美的各大工业机器人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加快了在中国的专利布局步伐,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国外申请人在中国共申请专利7080件,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
  鉴于我国还处在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初期阶段,国内与此相关的专利诉讼还未出现。“但从美国专利诉讼经验来看,一旦市场竞争激烈,各方都有可能用专利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崔伯雄分析说。为此,课题组建议,中国企业应重视专利申请策略,加强国内外专利布局,这样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市场。
  市场热捧难掩国内企业尴尬。从201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情况看,跨国公司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全年销量达2.7万台,占总销售量的74%。相比之下,国产品牌尚处于成长阶段,秦川发展、沈阳新松等国内机器人先行者,销量相对外资企业来说还微不足道,产品主要应用于性能要求低的领域,附加值相对较低。
  课题组专家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机器人核心技术缺失。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系统,这4部分分别占总成本的22%、24%、36%和12%。“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很大一部分要从国外进口,这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副主任曲淑君遗憾地说。
  在减速器和伺服电机方面,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相差巨大。以RV减速器为例,中国申请人申请的专利仅26件,且有效专利只有13件,发明专利只有2件。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专利47件,其中有效的26件全部是发明专利。而且,我国企业申请的专利都不属于核心技术。
  “日本企业在减速器和控制领域的主流技术方面布局非常完善,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占绝对优势,在同一个技术方向上为竞争对手留下的发展空间有限。”曲淑君分析说,这种情况对我国相关领域威胁非常大。一是对于各个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中国企业难以加入关键技术研发队伍,难以全面提高自身技术力量;二是中国很多企业技术实力较为薄弱,很有可能成为日本企业的代工工厂,影响中国企业将更多的利润用于科研创新。
  面对这种威胁如何突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二处处长徐晓明和团队对比研究了减速器领域的两家龙头企业——谐波传动公司、纳博特斯克公司,发现二者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一是对于所有关键技术进行有效专利布局,二是采取核心专利与大量外围专利协作,即以核心专利作为基础,以大量外围专利作为补充。“这带来很大启发,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逆袭美国的专利网战略模式,增加外围专利的申请量,包围核心技术,谋求以专利技术交换赢得一定的技术市场,从而积蓄技术能力,开展核心专利技术的研发,最终获得核心竞争力。”徐晓明说。
  多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企业和研究院所。2010年至2013年工业机器人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位的申请人中,中国的鸿富锦/鸿海、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浙江大学位列其中。“这说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发能力明显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机械部主任郭震宇表示。
  那么,为何专利技术的突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市场表现?对此,崔伯雄认为,影响技术市场实现的因素很多,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研发力量分散、产学研脱节、产业链空缺是重要因素。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申请人中,国外申请人均为企业,而国内申请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则均为高校。“研发主体集中在科研院所,不仅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最终也制约了技术创新。”崔伯雄说。
  “跨国机器人巨头的成功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郭震宇举例称,发那科公司被称为日本模式的典型代表,发那科通过与美国通用汽车等下游企业合作,围绕汽车自动化生产工艺及配套,从总装机器人逐渐向焊装、冲压以及喷涂的机器人发展,逐步成长为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领先者。课题组专家认为,在当前情势下,合作是提高我国机器人研发水平的根本途径。这种合作不仅包括产学研用的合作、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企业间合作、成立产业联盟等。
  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政策扶植也是重要着力点。课题组建议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研发及产业化政策,建立有效的公共技术平台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究与突破,细化完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的激励政策。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刘松柏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