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的政治学 |
发布于:2014/10/06 |
20世纪60年代的环保主义和民权运动催生了当代动物伦理学。核心理论是:与人类一样,动物具有感知疼痛和移情能力(感受同类情感的能力),因此他们具有同样的“人格”和法律地位,值得尊重和保护。理论奠基是达尔文的演化论: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人与动物之间具有亲缘关系。经过3代动物伦理学者的普及,动物伦理学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广为人知,相对于这种状况,国内学者对动物伦理学还比较陌生和难于接受。 本书共有3部分20章。导论:开发利用或相互尊重地共存。第1部分 超越物种歧视,含第1-6章:1.孰生、孰死、孰为?物种歧视对同情式保护和社会正义的瓦解;2.有感知力的物种:超越旧的和新的物种歧视;3.对人的索引:为什么作为人类比作为水的存在感强?4.猿类主义和种族主义:缘起和应对;5.人种、物种与二战后联合国人权议程;6.解决动物-工业复合体。第2部分 感受和代理,含第7-13章:7.人类、海豚和道德包容;8.猴类、猿类和其它动物悲伤的表达;9.类人猿的读心能力:利害是什么?10.无心智理论的主体间性:跨物种比较;11.非自然行为:物种接触的障碍和洞察?12.苏门答腊岛的人权化动物;13.跨越物种的爱:刺猛蚁E.ruidum的种内合作和种间互惠。第3部分 走向和谐共存,含第14-20章:14.社会性心智和社会化自我:人类——灵长类关系的再定义;15.印尼苏拉威西岛人类与猕猴的关系;16.生命经纬线:连结保护和福利;17.家养鸟类:去工业化的养鸡场之旅;18.纠结的移情:动物伦理的可选策略;19.扩展涉人科研伦理到非人动物;20.非人动物的法律化“人格”和法律权利的可实现性。 第1作者Raymond Corbey是一位哲学家和人类学家,蒂尔堡大学副教授,兼有莱顿大学终身教职。他的研究兴趣是动物行为和人-动物关系,如类人猿的演化、采猎部落人及经济全球化。 他的另一本专著《猿类的形而上学:议定人与动物的界限》也很有影响力。第2作者Annette Lanjouw是Arcus基金会副主席,此基金会管理着世界最大的猿类私立保护基金。她曾在野外研究过倭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2007年加入Arcus基金会之前,她在非洲从事了20余年的猿类动物保护工作。她在动物行为生态、保护战略、组织管理、保护体制发展、政策制定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本书适合动物伦理学、动物行为学、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学者和硕博研究生。 魏玉保,博士生 来源:国外科技新书评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