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读别字非小事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科学家读别字非小事 发布于:2014/07/09
    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时,笔者时常听到一些错别字,例如将殚精竭虑念成“蝉”精竭虑,把瞠目结舌念成“堂”目结舌,把放射性元素“钚”念成“环”,等等。这些低级错误,对严肃的学术讨论来说真是大煞风景。
  有人会当场更正这些错别字,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在后者看来,术业有专攻,科学家专注于科研、学术,只要做出本领域的成果,小小几个错别字又不影响表达,更不会阻碍科学研究,何必太在意。何况,社会上写错字、读别字的现象也不少,为何要苛求科技界?
  乍一听,这番解释似乎有几分道理,可往细处想则不然。不起眼的错别字,折射的问题并不“小”。
  一方面,科研过程需要严谨扎实的作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无论是一线的科研人员,还是科研辅助和保障人员,科研工作中都要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马虎。文字中轻易放过几个错别字,显然并非科学工作者该有的心态。漏掉几个错别字而不及时纠正,长此以往,这种心态难免会侵蚀严谨的科学态度,甚至危及科学精神,尤其不利于青年科学人才的成长。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不识字”也暴露了部分科技工作者基本人文素养的欠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犹如社会进步的两条腿,任何一条腿变短了,都会造成跛行甚至原地打转。虽然并不奢求每位科学工作者都成为诗人、画家,但事实证明,惟有文理兼备,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著名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学大家苏步青,遥感专家陈述彭等老一辈科学家,都能为文赋诗,文采飞扬,人文素养极高。而在许多科学家的自述中,都提及文化修养和艺术爱好是他们能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成因之一。
  导致一些科学家“不识字”的原因很多,比如个人偏好或学校教育中的文理分科等。尤其是后者,应该说,文理分科为迅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满足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建设对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如今,这种培养模式造成的弊端开始显现,理科生人文素养偏低,文科生科学素养缺乏,两种背景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科技工作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科技界更应该拒绝错别字,用严谨细致的传统作风为社会带个头。科学界也应行动起来,重视人文科学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多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人文知识进修培训的机会。从长远看,也有必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教育体制和模式,让从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另一种美。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苗文新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