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竺可桢 (九)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竺可桢 (九) 发布于:2013/12/18
    九、万水千山走遍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竺可桢仍然坚持挤出时间以极大的热情亲自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供科学研究所需。

黄河是我国北部的血脉,她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然而旧中国对黄河缺乏治理,黄河两岸,特别是中下游一带经常遭受由黄河泛滥造成的洪水灾害。为了寻找治黄的根本,竺可桢不远千里,率众沿河而上。站在黄土 高原上,竺可桢遥想 5000 年历史的兴衰,黄河的变迁。他不辞劳苦,起早贪 黑地忙于考察。虚心向当地群众请教一年四季的风向、雨水的多少、水土流失的状况。由于过度劳累和水土不服,竺可桢终于病倒了,但他仍坚持考察访问直到最后。

竺可桢还组织和领导了对晋西北的水土保持工作,并进行视察。在吕梁山,竺可桢访问了两名有经验的老农,认真听取他们的经验,同时向他们建议对土地综合利用,不应只注重栽植果树而忽视农作物,应该农林牧水综合规划,全面发展。两位老农听罢,非常高兴,感到大有奔头。竺可桢认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问题是对于沟的改造利用问题”。

1957 年竺可桢开始着手热带考察工作。考察路线由广东阳江、电白、信 宜南去,经茂名、化县、湛江、海康达徐闻,渡海考察海南岛。一路上,竺 可桢不停地观察,不停地记录。同时,他不忘自己有责任为沿途人民服务, 随时随地对生产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面对当地人民伐木烧炭、放火狩 猎等破坏森林资源的举措,竺可桢十分痛心。他耐心地用科学道理教育农民 不要只顾眼前的小利,而应在靠山吃山的同时还要养山。

不久,竺可桢又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奔赴黑龙江考察。黑龙江综合考察是以水能、水利地质、矿产、农、林、牧、渔等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为目标。到了哈尔滨,竺可桢乘船由松花江顺流而下,东行千里,经佳木斯到广阔无垠的三江平原。到同江,入黑龙江,转向西行,逆流而上,至萝北县折向西北而行,在爱辉稍停,渡江到苏联的海兰泡。在苏联,竺可桢一行受到热烈欢迎,他穿梭在林海、草原、江河、沼泽间,晓行夜宿,生活非常艰苦,他却毫不介意,感到其乐无究。他测温度、记天气,观察地理、地质、土壤,拍照,整理资料,终日忙碌奔波,乐此不疲。

经过几年的考察,竺可桢积累了大量的可靠资料,据此,他明确提出中国的亚热带的北界应定在淮河、秦岭一线,南界在岭南,从台湾中部到雷州半岛。他以气温指标和考察得来的植物群落资料,纠正了苏联学者把辽、吉全境和黑龙江、内蒙古一部分都划作亚热带的说法。

1958 年 8 月底,竺可桢飞往新疆考察。他不停歇地跑遍北疆,收获颇丰, 在精河的艾比湖和柴窝堡盐池留下了他的脚印。在大戈壁中,他们挖掘到了 盐和石膏,还有可作化工原料的盐碱土。他们在克拉玛依考察了玛纳斯河流 域。在南疆,竺可桢参观了维吾尔族的果园,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心里十分 快慰。竺可桢赞叹:“莫道春风不远渡,新疆是个好地方。”

1958 年底,竺可桢将目光转向沙漠和海洋。次年,他在中科院海洋工作 会议上讲《让海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鼓励大家向海洋进军,开 发海洋资源。之后,他在治沙队计划会议上致《吹起号角来向沙漠进军》的 开幕词,分析了世界沙漠化概况,回顾了各国人民与沙漠斗争的经验教训。 年近古稀的竺可桢曾三次跑到各沙漠,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荒凉的腾格里 沙漠和河套沙漠都留下他考察的身影。

我国水利资源分布南多北少,南水北调,早在 1958 年就提出来了,竺可 桢对这一计划持赞同态度,他主动要求把中科院的考察工作与南水北调结合 起来。1960 年秋,年愈古稀的竺可桢又踏上赴川滇考察的征途。通过考察, 竺可桢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了西路南水北调的方案:从雅砻江引水,穿过巴颜 喀拉山口注入黄河。这一方案需建引水工程 200 公里,使黄河上游增水 180 亿立方米。

1962 年 6 月 4 日,是竺可桢终身难忘的日子,在日记中他写道:“终于 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正在这天他被支部大会通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郭沫若挥毫赠诗:

雪里送来炭火,炭火浑似熔钢。

老当益壮高山仰,独立更生榜样。

四海东风骀岩,红旗三面辉煌。

后来自古要居上,能不发奋图强?

1963 年 3 月,竺可桢与地理学家黄秉维赴云南,考察热带生物群落和植 物引种工作。他参观了小勐伦、小勐养自然保护区。他还深入农家,了解刀 耕火种的情况,宣传保护自然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64 年 2 月 6 日,毛主席请竺可桢面谈。竺可桢赶到中南海,毛主席正 在看书,卧室里到处放着书,毛主席诙谐地对竺可桢说:“书堆太乱,不是 个好学生,莫要见笑。”不多时,李四光、钱学森也应邀赶来。寒暄之后, 毛主席对竺可桢说:“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管地不管天。你 的文章倒是管天。”又说,“你的文章我赞成,我看,农业八字宪法可以加 上光和气两个字。”竺可桢为主席的平易近人和刻苦认真的态度所打动。
竺可桢最后一次考察是在河西走廊。考察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治沙情况和开发问题,二是为中国航天事业选基地。在大黑河,竺可桢看到当地人伐柳作柴烧,极为心痛。他说:“戈壁沙漠就是这样造成的。这里干旱的土地一旦失去绿荫,漫天的风沙就会肆虐起来。”一到酒泉,他就向甘肃省委建议严禁砍伐红柳。

竺可桢的足迹印满了大半个中国。他不辞劳苦、万里躬行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