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浙大1936 年竺可桢被当局选中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这在竺可桢一生事业 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也是引起他思想转变的契机。
浙大前身是求是书院,由清末杭州知府林启创办于 1897 年,是有识之士 图谋变革而兴的新学。1902 年改称浙江大学堂,几经易名,于 1927 年建制 为大学。1933 年郭任远任浙大校长,受当时国际上法西斯统治的影响,对学 生采用军事管理制度,任意处分学生,激起学生的强烈不满,引发了“驱郭” 运动。蒋介石不同意改换校长,双方僵持一个多月。蒋介石亲临浙大训话, 下令罢课学生复课,遭到学生的抗拒。蒋介石只好退让,同意更换校长。有 人推荐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2 月 21 日,蒋介石与竺可桢面谈,要他出任浙 大校长。竺可桢对蒋介石说:“这事我自己也需考虑。”竺可桢一时犹豫不 决,他不是贪图功名的人,无意与官场中人物打交道。而经他深入了解浙大 确实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急切地要求一位励精图治的校长。思虑再三,竺可 桢说:“我若不为浙大着想,只顾明哲保身,则浙大必陷入党部之手。现在 的国民党已经不是革命初期那样,被人操纵已无疑义。”这一席话表现出竺 可桢的目光之敏锐与深远。为了浙大的前程,竺可桢终于答应蒋介石要他出 任浙大校长的要求,但是他不能放弃气象事业的研究,因而,起初竺可桢只 答应任职半年,把学校安定下来,然后交给一位有能力的人。后来他的好友 陈叔谅发来长信,劝竺可桢不要限期半年,谈到为了浙大请竺可桢不要久搁 不决。竺可桢心里了然,在浙大师生与党部的较量中,他奋力保护浙大,必 然与党部发生冲突。因此提出了就任的三个条件:第一,财政方面须有源源 接济;第二,用人方面校长有全权,不受党政干涉;第三,内定时间以半年 为期。
1936 年 4 月 20 日下午,竺可桢开完气象学会理事会,回到家中。见夫 人侠魂已为他收拾好行装,送他连夜去杭州接任浙江大学校长。诸葛麒随竺 可桢一起去浙大任校长秘书,在赴杭州的列车上,竺可桢再三叮嘱诸葛麒道: “振公到校后你要注意两件事。第一要勤快,做到案无留牍;第二要须缄默, 你是校长秘书,必然知道许多机密之事,不能事先透露出去。”
次日晚 7 时竺可桢由上海到达杭州,刚下火车,就立即召集众人商讨如 何治理学校,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直到深夜才回到寓所休息。第二天上午竺 可桢由郑晓沧、胡刚复、倪志超陪同,会晤前任校长郭任远。两三天内,竺 可桢与教员、学生许多人见面谈话,了解情况。
25 日下午竺可桢在体育馆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竺可桢发表就职演说。 他强调:“……办理教育事业,第一须明白过去的历史,第二应了解目前的 环境,……我们凭借本国的文化基础,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才能养成有用 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必须根据本国的现势,审查世界的潮流,所养成的人才 才能合乎今日的需要。”他旁征博引,从越王勾践雪耻、五代钱氏保浙、宋 浙人匡复捍卫、明于廉抗倭,谈到明末黄梨洲、朱舜水的遗训:“一方为学 问而努力,一方为民族而奋斗。”他的深邃哲思使全校师生都受到精神震撼。
面对热血青年学生的欢欣鼓舞,竺可桢又将话题引向现实:“有知识有血气的青年,早已感到国家情势危迫。近百年来,列强侵略进行不息,中国不能发奋自强,以致近几年国家面临着最严重的危机。”一席话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也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和拥护。 竺可桢在浙大第一次参加纪念周正值 5 月 4 日,“五四”运动 17 周年。
竺可桢对浙大师生讲了两个问题。关于教育制度,他主张不效仿任何国家,而取众家之长改革现行制度,施行导师制。谈及“五四”以来学生们沦于悲观,竺可桢认为这是由于缺乏对中华民族必能复兴的信仰。他希望浙大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有高度的自觉和实际的努力。
竺可桢为了聘请好教授而多方奔走,他请茅以升讲《钱江桥与建设》,
请马寅初讲《非常时期中国之财政问题》,还打算聘请冯玉祥、候德榜为演讲员。为了请到当时著名的老学者马一浮,竺可桢求贤若渴,三请马一浮传为佳话。
出任浙大校长以来,竺可桢穿梭在南京、上海、杭州之间,为了节省时间,坐车多是搭夜班车。他还常常将一些文件带在身边,坐车时批阅。气象研究所招收第四期练习班助理员的考卷,就是在沪杭颠簸的列车上批阅的。
在处理各种业务之余,作为一名学者,竺可桢犹不忘抽出时间从事学术活动,多次到中央电台讲《气候与人生之关系》,又到杭州笕桥为航空学校师生讲《东亚之气候》。
竺可桢广纳贤才,办学民主,一时浙大名望大振,聚集了一批第一流的教授,当年招生时,考生蜂拥而至,出人意料的多。新学期一开始,竺可桢就亲自对新生发表演说,要求他们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学好功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养成一副清醒的头脑;第二,将来的理想,要以享福为可耻,以服务社会为光荣。
当年蒋介石由陈布雷陪同访问浙大。寒喧之后,竺可桢简明扼要地报告了情况。蒋介石对竺可桢的励精图治深感满意。竺可桢乘机提出调拨经费扩建校舍,并请蒋介石参观学校。蒋介石亲见校内处处屋宇破落,满目苍凉,答应把附近军械库的地址拨给浙大建造校舍。浙大师生人心大快,浙大建校的百年大计终于得到解决。
浙江大学逐步走向正轨,竺可桢的预期目的基本实现了,觉得自己应该离开浙大,专心研究所的工作了。因为当时日寇侵华甚急,浙大和研究所两副重担由竺可桢一肩担,极其辛劳,竺可桢想放下一头。他回南京到教育部报告了浙大接收军械库地盘的经过,顺便向王世杰提出要离开浙大,并推荐人选继任浙大校长职务。王世杰劝他切莫性急,等考虑考虑再说辞职一事。
竺可桢四处奔走,却发现大家都将浙大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知道欲离浙大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好表示先解决经费问题,日后再说辞职之事。 经过竺可桢的多方努力,经费问题渐渐有了眉目。3 月底竺可桢跟蒋介石面谈,蒋介石主动答应为浙大解决地址和经费问题。
1937 年浙大毕业典礼,竺可桢致词以“有志、有识、有恒”6 字为训, 勉励同学们为人处事应“只知是非,不计利害。”这正是这位老学者对自己 走过的人生旅程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