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沈括 (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沈括 (四) 发布于:2013/08/21
    四、出使辽国 主持三司

熙宁七年(1074 年),宋辽边境形势紧张。辽国派使者到开封向宋神宗 递交了国书,上面指责宋军越过北方边界,增修防卫工事,破坏宋辽和约。 这实际上是辽已不满足于小规模的武力掠夺,而企图通过外交途径来占取宋 朝土地。不久,两国在边界举行了谈判。由于辽国本身只想占领土地,对于 是否和谈则不感兴趣,甚至派兵武力威胁。结果谈判从夏到冬,毫无结果, 陷入了僵局。

为了尽快解决边界问题,宋神宗就想派使者直接与辽统治者交涉,可是

派谁去合适呢?他很快想到了精明博学的沈括。于是准备让沈括在熙宁八年 (1075 年)三月使辽。就在这时,辽方增派的使臣萧禧带着国书来到开封。 他一来就摆出一副蛮横态度,不肯以礼朝见宋神宗;辽国的国书也措词强硬, 不仅指控宋军越境挑动事端,而且将上次谈判出现僵局归咎于宋使,并再次 要求重新划分蔚州、应州、朔州三州边界。宋神宗同时得知辽国已在边境集 结军队,由于畏惧辽国,他同意作些退让。但萧禧得寸进尺,要求对于三州 土地以分水岭为界划分,这样辽是大占便宜的。按照惯例,使者在对方都城 停留时间不超过十天,但萧禧却赖在使馆不走,扬言不按辽国的要求办就决 不回去。这样,事情拖了一个月。

这时,沈括通过了解情况、查阅档案、研究地图,弄明白了边界的实际

情况。他对神宗说:“根据我国和辽国以往的条约和我国这次的让步,已经

符合辽国所谓的分水岭界线,可以同意辽国的要求,以阻止萧禧进一步提出

要求。为了摆脱萧禧的无理纠缠,并把两方以前签订的有关条约整理后通告

辽国,宋神宗决定撇开萧禧,立即派沈括使辽。萧禧闻讯,怕到手的功劳跑

掉,更何况以分水岭为界的要求已达到,所以他与宋朝代表交换了划界文书。

这样,两国边界谈判有了最终结果,这是建立在宋朝作了让步的情况下达成

的。为了把这个事实肯定下来,以免辽国再生事端,宋政府再派沈括使辽,

名义是赴辽答礼回谢。

沈括估计辽国不会就此罢休,此行必然困难重重。为了不辱使命,保卫

国家的领土主权,胜利完成使命,他作了充分周密的准备。沈括更加仔细地

查阅了档案文献资料,研读了有关文件几十篇。他不仅自己研究,同时要求

随员也都作到了如指掌。四月中旬,沈括率随行人员由京城出发了。早在出

发之前,沈括已经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作了以死报国的决心。当到宋辽边

界雄州时,他写下了一封遗书,请哥哥沈披(时任雄州安抚副使)转呈朝廷,

信中大意是:

“假如臣不能生还,辽军必然倾国入犯,他们的军器武艺,都不及我方,

不过依靠军士能吃苦耐劳,行军不带粮草而已。制敌的方法,应该会合西山

的人马来守卫磁州、赵州。黎阳一带河道窄狭,容易被敌跨渡,所以应分澶

州、大名驻兵,去扼守黎阳白马津;同时怀州、卫州坚壁自守,以阻塞通路。

辽军难以西进,必从中路出兵长趋河桥,此时我军就可以决在齐贾河堤,引

水淹灌敌人,辽军即使有百万之众,也难免全军覆没。唐河发源于西山,可

以用沙袋将它壅塞,等到敌人北归,就决放河水断其后路,镇州、定州的守

军再火速出击,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痛歼入侵之敌。”

这封遗书写得何等雄壮!在千钧一发的重大关头,沈括考虑的不是个人

的生命,而是国家的安危,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爱国之心!

作为一位科学家,沈括也念念不忘科学研究。进入辽国后的一天黄昏,

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前面的山涧之中。沈括不顾草深路滑到涧前观望,

又派人过涧与彩虹对立,进行实验观察,发现彩虹就变得有些模糊了。因此

他认为:彩虹是雨后折射阳光所形成的。并且发现彩虹的位置与太阳位置是

相对的。他还发现辽国境内有一种新奇的动物,它们前足很短后足很长,走

路时用后腿向前跳,这实际应该是归属于现代沙漠地区的跳鼠一类的生物。

沈括特地捉了几只,准备带回国研究。对于异国的风土人情,服饰习惯等情

况,他更是处处留意观察、记录,作为资料保存。这些不仅表现了沈括作为

一位科学家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而且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面对艰险

却镇定自如的无畏气概和必胜信心。

五月二十三日,沈括一行到达永安山,辽朝皇帝辽道宗正在此打猎,两 天后接见了他们。二十九日,辽方枢密副使杨遵勖(xù)与右谏议大夫梁颖 等设宴招待宋使,双方开始谈判交锋。辽方首先把沈括等人赴辽回谢的身份 抛在一边,不谈两国谈判后的通好事宜,而把话题再次引入到边界领土问题。 焦点集中在鸿和尔大山(今山西崞县西南)、天池子(今山西宁武西南管涔 山上)两处的分界问题上。辽方坚持说鸿和尔大山应以分水岭为界,南属宋、 北属辽;而天池子地方当归辽界。沈括则在紧张的气氛中沉着冷静,用辽朝 以往发出的公文与两国的各种条约为依据,指出:辽兴宗重熙十一年(1042 年)辽使者王守源、张永等同宋使翟殿真、吴巴共同商定的疆界,即以鸿和 尔北山脚下而不是以分水岭为界;同时他出示了当时辽政府机构的公文为凭 证来驳斥辽方的无理要求。关于天池子问题,沈括则出示了当时辽驻军的军 事通告,上面注明天池子“地理属宁化军(宋朝的边境驻军)”,也就是承 认天池子地方的主权归宋朝所有。就这样,沈括据理力争,使得辽方代表无 言以对,只得暂时放弃对两地的领土要求。经过十几天的紧张谈判,沈括维

护了国家的主权,六月初胜利返回京城。

沈括凭着自己的博学与精明,挫败了辽方的无理纠缠,取得了外交上的

成功,赢得了边界上的暂时安宁,为国为民立了一功。

沈括不仅精通自然科学,也研究过社会科学,他有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

从辽国返回后不久,他就得到了朝廷的新任命:代理三司使。三司是盐铁、

户部、度支三司的总称,是北宋管理财政的最高机关,地位十分重要。沈括

担任此重要职务后,在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理论和智慧,在国家财政方面积极

革除弊政,为解决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他主持改

革盐钞法、论说货币流通理论。

盐钞法是北宋政府对食盐进行专卖的制度。其规定是由商人向政府交纳

现金,换取盐钞(贩盐的凭证),拿到食盐产地支取食盐再运到各地出售。

国家财政收入的很大部分来源于此。到了北宋中期,由于国家财政日益困难,

入不敷出,政府便滥发盐钞以图多从商人手里收得现金。但由于人们食用盐

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多大变化,所以就出现了许多虚钞。例如,陕西

每年政府发盐钞三百五十万贯,而人们实际需要的食盐数换成盐钞不过二百

一十万贯,虚钞达一百四十万贯。商人领了盐销售不完,当然也就不再向政

府纳钱换盐钞了,盐钞法也就随之逐渐被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官卖食盐。

许多官吏只求多卖盐而得利,就利用行政职权强行配给,使广大百姓多了一

项新的负担。比如有一个盐官不仅随意抬高盐价,还将民众按贫富划分等级,

每天分等强配食盐,尤为可恶的是:他规定当天买的盐必须吃完,如果没吃

完第二天就当贩私盐置论处。盐政就这样成为百姓的一大害。同时也影响了

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威信。

沈括经过考察,认识到了盐政之弊对于国家的巨大危害,于是向宋神宗 进了《盐蠹(dù)四说》的奏章。在奏章中,他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盐政的弊 病所在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针对虚钞泛滥,盐钞法无法执行的现状,建议由政府出钱,将以前

发行的旧盐钞全部回收,为盐政改革奠定基础。

二是针对盐价不稳、私盐买卖盛行的状况,合理调整盐价;限制盐钞发

行额,以市场所需盐量为依据;有效的控制公私盐务。

三是针对官卖食盐的严重危害,采取扩大商人销盐范围的办法来减少官

卖,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使商人能从销盐中获利。商盐销售正常了,官卖

食盐的危害就会减轻,盐钞的价值也就得到了相对的稳定。

四是恢复盐钞法实行之初的国家调整措施。也就是在京城设立都盐院,

由三司拨款,负责调节盐价。当京城盐价低时,商人贩盐进京就会亏本,这

时都盐院就出钱平价购买商人的盐,以免商人吃亏;等到盐价上涨时,再将

收购的盐平价售出,以降低市面盐价。这样就发挥了国家的经济指导职能,

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这些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提出,是沈括作了大量调查研究而后提出的。它

们符合经济规律,切中盐政时弊,所建议的解决办法又切实可行,宋神宗批

准后,就令沈括具体办理。为此,沈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直到晚年回忆

起来,沈括还认为改革盐政,是他平生为国为民做的最大贡献之一。正当盐

政改革措施准备正式实行时,由于妒嫉沈括才能和反对改革的大臣在宋神宗

面前多次进谗言,宋神宗相信了他们的话,罢免了沈括的三司使职务,把沈

括贬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去当知州了。

另外,在三司任职期间,沈括还提出了完整的货币流通理论。三司中的

度支司,是负责国家财政收支的机构。沈括在处理度支司事物时,感到了国

家币制混乱,存在很多问题:货币种类有金、银、铜、铁等各种金属钱币和

大量纸币;货币流通中,铜钱、铁钱并行,大钱、小钱混用;民间大量私贮

铜钱,甚至私铸钱币而影响了国家的经济财政……。对职责认真负责的沈括

因而对货币问题作了专门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例如,对于当时国
家的钱币枯竭,不够使用的情况,他作了《论钱荒八因说》一文。

他认为,钱币枯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共有八个因素。一、人口自然

增长,钱币需求量自然增加;二、由于有着水火灾害和自然磨损消耗,钱币

数量会有所减少;这两个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三、由于用钱改铸铜器获利很

大,故民间有大量的铜钱被销熔后制成铜器,对此政府应严格控制,实行铜

禁;四、盐钞失去信用,原来储藏盐钞的人家改为储藏钱币,流通的钱币量

自然减少,对此政府应该定盐钞价值;五、金银等贵金属大多用来铸器皿,

造成币材选用狭窄,应增加金银铸币的数量来辅助流通;六、官府库存钱币

数量大,而不用于流通,如果有一部分库存进入流通,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

决钱荒问题;七、边境各族都流通宋朝的铜钱,引起钱币外流,对此应加强

对边境地区的货币控制;八、西部偏僻地区百姓用铁钱私易辽国的马、羊等

牲畜,对此官府可放宽限制,因为当地铁钱过剩,不如换回些有用的物资。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沈括认识到了货币流通量与人口、与国家贸易政

策的密切关系,并从这些方面着眼考察形成钱币枯竭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同

时,他认识到了货币流通率的重要性,认为货币流通频率高,就等于有无数

钱币在使用。他的理论核心所在就是阐明调节货币流通量的必要,使市面上

的钱币流通量与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想适应。调节的具体办法如上述的恢复

铜禁、整顿盐钞、增加货币种类、奖励货币流通等都是为此核心而服务的。

他的货币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和完整;尤其

是关于货币流通率的见解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在欧洲直到十七世纪才有人提
出类似科学的见解,比沈括晚了六百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