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影响世界的100大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十五)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万物简史:影响世界的100大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十五) 发布于:2013/05/11
    太阳黑子

  
所幸的中国人没有被这种“尽善尽美”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所束缚。他们明确地认识到太阳黑子是一种太阳现象,是太阳的部分表面变暗的特征。战国时楚国天文学家甘德认为太阳黑子始于太阳中心,然后向外扩展。不过他将“太阳黑子”称为一种“日食”。
在古代的西方,受宗教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太阳、月亮和其他的许许多多天体一样是完美无缺的。太阳是一个光洁无瑕的白玉盘。这一错误观点,直到17世纪初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太阳黑子时,还依然根植于人们心里。以至伽利略也错误地认为,他所看到的“太阳黑子”是水星走进了太阳的位置或者说是金星凌日引起的。“上天完美”的理论使人们本能地排斥任何有关太阳表面不完美的观点。这是固有思维的可怕之处,它几乎要扼杀人类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所幸的中国人没有被这种“尽善尽美”的先入为主的思想所束缚。他们明确地认识到太阳黑子是一种太阳现象,是太阳的部分表面变暗的特征。战国时楚国天文学家甘德认为太阳黑子始于太阳中心,然后向外扩展。不过他将“太阳黑子”称为一种“日食”。甘德对太阳黑子的观察记录在中国是最早的。与此同时,他还和石申、巫咸这两位同时代的天文学家编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图,这比古希腊哲学家恰喜帕斯的星图要早两个世纪。
直到公元前165年,中国才又出现对太阳黑子的记载。据百科全书《玉海》记载,那一年的太阳上出现了汉字“王”字的阴影。西方天文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观察太阳黑子的准确日期。
不过中国官方正史对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公元前28年,《汉书·五行志》记载“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随后,《淮南子》和《春秋·无命苞》中都有对太阳黑子的记载。由此可以推断,中国人系统地观察太阳黑子最晚不会迟于公元前4世纪(李约瑟语)。可能中国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邹衍在授课时,已向学生讲解了太阳黑子,只是令人痛惜的是,他的著作早已散失,如能从某处汉墓里能挖出他的著作,将对我们如今研究早期科学知识有巨大帮助,甚至填补科学史上的这一方面空白。
西方文献中迄今已发现的最早明确记载太阳黑子见于807年左右的艾因哈德的《查理曼的生平》一书,与中国相比已晚了9个世纪。受“上天完美”的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他们还没有太阳黑子的概念,误认为是行星。随后,1607年5月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看到了太阳黑子,他也认为是行星走进了太阳的位置。
直到1610年后,伽利略反复观察太阳黑子的运行,才发现太阳黑子运动定律,确定它是一种太阳现象,而不是行星走入其中。伽利略发现,日面上确实存在黑斑,而且每天在日面上从东向西移动,大约14天可穿过整个日面。1612年,他正式公布了自己的发现。他在报告中说:“反复的观测最后使我相信,这些黑子是日面上的东西,它们在那里不断地产生,也在那里消解,时间有长有短。由于太阳大约一个月自转一周,它们也被太阳带着转动。黑子本身固然很重要,而其意义则更加深远。”从此以后,太阳黑子才被人们所认识。
李约瑟对公元前1628年—公元1638年中国正史中有关太阳黑子的观测次数作了统计,找到了111例。在这段时间的中国的其他典籍中还有数百次提到太阳黑子,不过尚无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将它们汇集起来。中国的这些记载是世界上这种观测资料中发现最早、历时最久的连续资料,许多具体描述充满趣味。大量的但并不完整的太阳黑子表散见于中国各种古代的百科全书中,其中有些还被译成英文出版。这些表的极端重要性可以从下述事实看出:现代天文学家已试图通过对这些表的分析来确定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太阳黑子存在一个大约11年的周期,在此周期中,太阳黑子表现为增多、减少,然后又开始增多。
由于这些周期会对地球的电离层和天气产生影响(大气中的“磁暴”就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因此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越多越好。通过对可用的最完整的有关中国资料的研究,日本天文学家上田茂相信他找到了太阳黑子的一个975周期。如果太阳有一个975年的周期,那就可能对于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天气周期有重要的意义,并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类的未来。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