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赚“馋鬼”的钱,就是“经营用嘴巴的生意”。这种生意是一般人都干得了的。“民以食为天”。以“食”为业,一定会赚钱。因为入嘴的东西,必被 消化而排出。一个 1 块钱的冰淇淋,或一块 10 元的牛排,经过很短的一段时 间,最多也是几个小时,就被消化掉。换句话说,入口的商品,不断地在消 费,数小时后,又需要其他的入口商品。卖出的商品,当天就被消费而变成 废弃物,如此商品,除进嘴巴的东西以外决不存在,所以经营“入口的商品” 不会不赚钱。
经营“进口商品”的行档很多,视个人的资本和所处的环境而定。例如,蔬菜店、鱼店、酒店、杂货店、米店、点心铺及水果店等都属经营“进口商品”的,饮食店、餐厅、酒吧、夜总会等就更不用说了。经营“进口商品”虽然一般都能赚钱,但要赚大钱也不容易了,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判断,也要追逐时局。以近年上海为例,还没从那汹涌而至“生猛海鲜、天天空运”的粤菜冲击中缓过神来,又受“潮汕风”猛烈袭击,以至众多的饭店换旗易帜。石门一路、成都路、汉口路、天潼路,甚至市郊结
合部的清溪北路,都矗立起一个又一个醒目的招牌:“金岛潮州酒家”、“阳光潮州城”、“潮州酒楼”、“皇冠潮菜酒家”……潮州菜,扳起指头数数,实属华夏京、苏、川、扬、粤等八大菜系之外
的“编外菜”。但它继粤菜北上之后,又一次在十六个帮别齐全的上海饮食界堂而皇之地安营扎寨,确实颇有能催人深思之处。美食家剖析潮州菜走红的奥秘,说是潮菜两头甜,中间功夫茶,菜青压轴,讲究色、香、味、形、器,每菜必有典故。其实,答案更在餐桌外。进军大上海饮食业的“潮汕大军”,早已摸透中城的市面,从老上海至新上海,开拓建设上海城的潮汕籍人士有五六十万, 香港人近半数是潮汕人,泰国人中祖籍潮汕的占 80%,“改革开放来来往往 的人多了,在你们大上海开个十家、二十家潮州菜馆哪会赚不到钱?”甚至 连来上海开菜馆的装演设计都琢磨透了:“不用铝合金茶色玻璃霓虹灯,而 挂串串大红灯宠,厅堂布置力仿潮汕人家居风格,甚至连升帆启航的帆船都 请入堂口……”浓浓的乡情、浓浓的家乡菜,让天涯游子忆旧,让好奇客尝 新,这就是别具一格的“潮州门槛”。
做“进口商品”生意,一定要揣摸透消费者的需要。北京人姚老板,比较早地在前门大栅栏一个僻静处,办了个小小咖啡店。他断定对那些吃得肠满肚肥的人来说,一杯具有提神、健脑作用的舶来品“咖啡”必定更具吸引力。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新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姚老板的咖啡店里,客人们
置身于幽静高雅的环境中,一杯“力神”、“麦氏”、或“雀巢”在手,细细地呷,悠悠地品,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上好的咖啡,周到的服务,愉悦的气氛,是姚老板咖啡店成功的奥秘。
李老板也瞄准人的“嘴巴”,但他看到的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或者说人们在多数情况下没有闲暇踱进餐馆耐心地等候,去细嚼慢咽地品味,于是,他兴办了快餐馆。快餐馆座落在长途车站边,以深红和乳白色为店家装饰的主体格调,鲜艳、简洁而又明亮。沿街的玻璃柜中摆满了一杯杯一盒盒色香诱人的食品。过往旅客被一种极大的魔力引着:黄橙橙的鸡腿、碧绿的青椒配上可可色的牛肉、切得整整齐齐的红肠、熏鱼、西红柿片配在一起,还加上几棵翠嫩的青菜……还没吃,那种“好吃”的感觉早已深深摄住行人的脚步。李老板正以一年一个快餐馆的速度推时着,他现在已把快餐馆推到市中心的闹市区了。
在饮食业中,路边小排档的生意也非常好。继潮州老板进军大上海之后,
上海街头大饼油条也日益为山东、安徽等地来的游民入主,继兰州拉面、山
西刀削面之后,云南、西安、杭州、成都和重庆等地的过桥米线、担担面、
片儿氽、长安饺都汇聚上海,使个上海滩成了东南西北饮食城了。
北京,新疆烤羊肉串走红之后,现在又时兴“烤百味”。长长的铁丝上
串起风味各的海鲜、家禽、野味、虾肉、鱿鱼、鲜贝、牛肉、羊肉、鸡肉、
野兔、鸽子、鹌鹑、麻雀、田螺,“无所不串”;调味品更是五花八门,有
茄汁、桔汁、麻辣、咖喱、鱼香、怪味、蚝油、陈皮等几十种。诱人的香味,
直把大人小孩子馋得欣然前往。在节假日的繁华市面上,“烤百味”的生意
非常“火爆”,进项颇丰。
温州的饮食老板把“吃在温州”的巨幅标语亮在夜市上。每天天刚擦黑,
地处繁华区的五马街、解放路就摆满了各种小吃。劳碌了一天的人们,到夜
市吃“接力”已成习惯,他们或品尝“敲鱼片”,或悠悠地喝上几羹汤,川
辣粤腥尽包容在温州夜市的山珍海味之中。连北京去的大首长,也竖起指头
说“名不虚传”。
温州人有效地改变了中国人日吃夜睡的生活模式,随着饮食业的发展,
特别是第二职业的展开,你能说温州夜市不会在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