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乐就是复印机,复印机就是施乐”,这句话在1970 年之前,没有人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因为当时施乐的复印机独步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然而,从1970 年开始,由于日本的Minolta、Canon、ricoh、Toshiba、Sharp、Mita 等品牌,以高品质、低价格的优势,渗透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使施乐受到严重威胁,到1988 年它的市场占有率已降到20%,在《财星》杂志500 大企业的排行榜中也由第50 名左右滑落到第400 名。复印机王国的地位摇摇欲坠,眼看即将成为昨日黄花。在这种情况下,施乐拟定了有效的反击策略,他采取的是长期性的作战计划,规划了一套“六年计划”,准备在六年内反败为胜。首先,它派谴大量员工前往日本实地观摩了解,看看“日本人能,我们能不能”。综合大家观摩了解的结论,诚如付高义在《日本第一》一书中所说的:“日本人是通过不断学习与全面品质而得到第一的”。因此,一切问题的核心在于商品的品质。而要提高品质,就要通过员工的不断学习进修充实提高商品力与竞争力。
1982 年开始,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大卫•克思提出定名为“品质领导一切”的政策说明:“我们必须以团结的精神,将全体员工的经验与才能,转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以高品质的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品质是我们行销的最高准则,人人都是参与这项计划的一分子”。为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士气,他们安排了各项和品质有关的训练课程,其中包括了能使员工独立作业的技术授权、如何应用各类模式解决问题,以及各种商品瑕疵的因果分析法等等。据估计,接受这项训练课程的员工人数高达60000 人次以上。
而在品质管制方面,员工将从训练中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产操作上。因此,品管圈的制度被引进,员工借品管圈的活动,以组合分析、效用交换、水平思考等方式,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品质和技术上难以克服的瓶颈。
经此上下一心,长年累月的持续努力,不仅因员工的参与热情提高而提高了生产力,商品也因品质改进,生产成本降低而提高了竞争力。在全员上下共同努力下,施乐终能逐步夺回他失去已久的市场。